中國福建網(wǎng)

當前位置:中國福建網(wǎng) > 餐飲 > 正文

傳統(tǒng)文人為何沒有選擇“遠庖廚”

作者: 編輯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發(fā)布時間:2020-04-15

┊文章閱讀:

  近年來,從《舌尖上的中國》到《風味人間》,美食題材的紀錄片廣受歡迎。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、源遠流長,其傳承發(fā)展與中國傳統(tǒng)文人有很大關(guān)系。

  談到中國傳統(tǒng)文人與飲食這個話題,先有必要弄清楚傳統(tǒng)文人的概念。它與知識分子、讀書人是有一些不同的。在今天的概念中,什么叫知識分子?不管學(xué)的是理科、工科、文科還是醫(yī)科,只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,都可稱為知識分子;讀書人的含義更為寬泛,包括以讀書為樂趣或者愛讀書、會讀書的人。

  嚴格來說,中國古代的文人除了專攻學(xué)問之外,如經(jīng)學(xué)研究、史學(xué)研究等,還要有其他多方面的文化修養(yǎng)。還有一個群體是文人士大夫,他們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統(tǒng)治集團,既是文人,又是官僚。

  從隋朝創(chuàng)立科舉制度開始,文人群體真正形成。由此,傳統(tǒng)文人與飲食的系統(tǒng)化互動,可以說得以綿延1000多年。傳統(tǒng)文人對飲食的貢獻是非常大的,他們并沒有“君子遠庖廚”,而是身體力行地參與飲食文化構(gòu)建。

  在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認知、闡發(fā)與實踐基礎(chǔ)上,傳統(tǒng)文人在食材中追求精致化,在菜品創(chuàng)作中滲透一種返璞歸真的人文精神,從而反映出獨立的思想和人格。

  從個體的角度來說,我小時候不懂事,吃飯的時候喜歡瞎鬧,祖母就給我講“一米度三關(guān)”的故事。一粒米不僅可以保住生命,還可以幫人闖過難關(guān)。人的生存是依賴于飲食的,因此吃飯的時候要恭敬。

  “君子遠庖廚”并非是說不重視吃喝或者看不起廚師

  在中國古代,關(guān)于飲食、營養(yǎng)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觀念。傳統(tǒng)文化中,談到飲食經(jīng)常講的是“民以食為天”,這句話出自《史記》。天者大也,“以食為天”實際上是在強調(diào)“最大的問題是生存問題”,只有吃飽、吃好才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。

  《論語》中,有不少關(guān)于飲食的內(nèi)容。例如,“割不正不食”,提醒的是肉不應(yīng)該切得亂七八糟;“不時不食”是說食物要吃當季的,這對今天尤其具有警醒意義。

  現(xiàn)在得益于大棚種植、冷藏技術(shù)等,我們可以一年四季吃到各個季節(jié)的食物。有很多年輕人還特別喜歡在三伏天開著空調(diào)吃涮羊肉,這其實是反季節(jié)的。從人體吸收的角度來看,在三伏天吃涮羊肉很不適宜,容易長癤子、長疔,對身體不利。

  古時候,將品行端正的讀書人稱為君子?!睹献印酚幸痪湓捊小熬舆h庖廚”,君子要離廚房遠一點。這句話的本意不是說君子不應(yīng)該重視吃喝,也不是君子看不起廚師,看不起勞動人民。

  庖廚專指做菜、屠宰、殺生的地方。君子作為一個品行端正、懂得仁愛的人,應(yīng)該遠離這種殺生、殺戮的場所,“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,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”——看見雞呀、豬呀、牛呀、羊呀活著的樣子,就不愿意看見它們死于刀下;聽見它們叫喚的聲音,就不愿意再吃它們的肉。

  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館,相信不少人都去過。從全國范圍來講,最精美的青銅器都在上博。上博收藏的青銅器,大部分是食器,通俗地講就是煮肉的鍋。祭祀的器具是禮器,食器就是祭祀后人們再用來盛食物的器具。食器與禮器有的是分開的,有的則是不分開的。

  華夏先民用豬、牛、羊三牲來祭天地、祭鬼神。這些祭祀的東西,鬼神是吃不著的,祖先也吃不到,最后還是由人分享。可見,對古人來說,在禮儀之外,飲食和生存同樣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“宋嫂魚羹”傳遞對故土的懷念以及失去家園的痛楚

  飲食的發(fā)展,有賴于物質(zhì)基礎(chǔ)。沒有一個豐富的物質(zhì)基礎(chǔ)和較好的流通渠道,飲食文化就會缺失發(fā)展、演化的土壤。

  唐代有長安、洛陽兩大都市,城市經(jīng)濟的繁榮使得飲食變得多元化、多樣化。當時,東西方交往密切,從西域傳入許多新奇的食物。今天我們吃的各種燒餅、馕等,基本上是從西亞、中亞等地傳進來的。當時的長安被劃分成很多坊,用今天話來說就是小區(qū)、社區(qū),每一個坊都有自己的名稱,如麗人坊、安人坊。有一些坊中出產(chǎn)的燒餅,連皇宮里的人都非常愛吃。

  安史之亂的時候,唐玄宗在逃難途中沒有吃的,就派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去買燒餅。唐玄宗一吃燒餅,覺得味道不錯,很像原來在長安經(jīng)常吃到的味道。逃難途中還能想起長安的飲食,說明這種燒餅的深入人心。

  事實上,我們今天吃的其他很多東西,都是經(jīng)由絲綢之路傳來的,如胡椒、哈密瓜、香瓜、西瓜等?,F(xiàn)在人愛吃的辣椒,實際上明代中葉以前還沒有從南美傳入中國,中國人吃辣椒只有500多年的歷史。因此,唐代小說筆記里提到吃胡椒油應(yīng)該是正常的,但吃辣椒是絕對不會出現(xiàn)的。

  宋代的《東京夢華錄》,主要描述北宋汴梁的城市繁榮。汴梁被金人占領(lǐng)后,宋室南渡到了臨安,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一帶,飲食習(xí)慣隨之發(fā)生很大的變化。

  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,汴梁有許多以羊肉為原材料的菜肴,而江南一帶是魚米之鄉(xiāng),羊肉較少,相對以禽類、水生動植物為主。相傳,宋高宗趙構(gòu)乘船游西湖,看到一個賣魚羹的老太太挑著擔子過來,就把她招呼到船上,問賣什么東西?打開一看,老太太賣的是魚羹,一嘗味道還不錯,有點開封胡辣湯的味道。宋高宗就賞了500貫錢,讓她不要挑著擔子當行商,租個房子當坐商。這就是宋嫂魚羹的由來。

  這道菜很有名,很多杭州人都知道。后來就有人說:“一碗魚羹值幾錢?舊京遺制動天顏。時人倍價來爭市,半買君恩半買鮮。”一碗魚羹,傳遞了對故土的懷念以及失去家園的痛楚。

  北宋時期,汴梁有一家有名的飯館叫樊樓。宋室南遷后,臨安也建起了一個類似于樊樓的飯館,取名豐樂樓。這在當時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。

  不僅強調(diào)味道、形態(tài)和營養(yǎng),還講究雅致的飲食意境

  除了城市的發(fā)展和文人士大夫群體的壯大,文學(xué)日益介入飲食,令飲食變得更加美學(xué)化、高端化。

  大家知道,陶淵明做過彭澤縣縣令,一天到晚忙于公務(wù),送往迎來,令他很不高興,于是決定辭官回家。陶淵明在家里過得很愜意:“結(jié)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。問君何能爾?心遠地自偏。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?!?/p>

  實際上,陶淵明對飲食也有研究?,F(xiàn)在有一道菜叫五柳魚,“五柳”就是陶淵明,他自號“五柳先生”。

  陶淵明的生活并不富裕,《歸去來辭》中說他好飲酒而不能常得,“瓶無儲粟”,吃了上頓沒下頓。這也許有點夸張,中國傳統(tǒng)文人常常喜歡把自己說得比較窮困;不過,喜歡喝酒但不能常有,可能是真實的,因為酒在當時還是比較金貴的東西。

  對飲食情有獨鐘的,還有大文豪蘇東坡。蘇東坡是四川眉州人,一生中遇到很多坎坷,“烏臺詩案”后被貶至黃州,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,擔任團練副使。今天,不少飯館里能吃到的東坡肉,就是他在黃州發(fā)明的。

  蘇東坡在黃州生活的這些年,是作品創(chuàng)作最為豐富的幾年。在《后赤壁賦》里,蘇東坡感嘆:今天下午撒網(wǎng)打的魚,巨口細鱗,有如松江之鱸。有這么好的魚,可惜有魚無酒呀!結(jié)果女人們說,家里有幾斗酒,早就給你藏起來。就這樣,他帶著朋友在船上喝酒、吃魚,欣賞山高月小、水落石出,真是一個美好和享受的夜晚。

  中國傳統(tǒng)文人在飲食方面,還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(tǒng)的美學(xué)論述。清代名士袁枚的《隨園食單》,以隨筆的形式細膩描摹了乾隆年間蘇浙地區(qū)的飲食狀況、烹飪技術(shù),還詳細記述了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,并介紹了當時的美酒、名茶。

  康熙年間,文學(xué)家、詞人朱彝尊還寫過《食憲鴻秘》,涉及飲、飯、蔬、果、魚、禽、卵、肉等15屬,計有菜肴、面點、佐料配制360余種,還附錄菜肴制作方法79條,內(nèi)容不可謂不豐富。

  明清以來,文人進一步把飲食和養(yǎng)生結(jié)合起來,講究“味形養(yǎng)”,即強調(diào)食物有它的味道、形態(tài)和營養(yǎng)價值。這一時期不同于魏晉南北朝乃至唐朝,不太追求奢華,而是追求一種精美。

  晚明的張岱寫有《陶庵夢憶》和《西湖夢尋》,其中關(guān)乎飲食的文字非常多。他筆下的飲食都是一種清雅、清淡的風格,追求自然的味道,這是非常講究的。

  清代文學(xué)家李漁家里的菜也非常有特色。我們吃螃蟹一般用姜、醋蘸著吃,李漁卻覺得醋、姜的味道太重,會掩蓋螃蟹的本味。他選擇用糟鹵去蘸螃蟹肉,這是一種特別的吃法。

  文人不僅講究吃本身,還注重營造飲食的環(huán)境。歷史上的很多雅集,像蘭亭雅集、西園雅集等,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聊天、吃飯、飲酒。

  暮春時節(jié),周邊有茂密的樹林、形態(tài)美好的竹子,又有清澈湍急的小溪,大家聚在一起玩流觴曲水的游戲。水面上放置酒杯,酒杯順流而下,停在誰的面前,誰就取杯飲酒,正可謂“雖無絲竹管弦之盛,一觴一詠,亦足以暢敘幽情”。這是一種對雅致飲食意境的演繹。

  種種“惡吃”尤其是極度浪費、擺闊,歷來為人所不齒

  近代的美食家也非常多,其中“南譚”和“北譚”頗有名氣。譚宗浚、譚蠪青父子是廣東人,卻創(chuàng)立了北京的“譚家菜”,被稱之為“北譚”,長于干貨發(fā)制,精于高湯老火烹飪海八珍?!澳献T”的代表者是譚延闿,他是清末的狀元,參加過辛亥革命,還當過國民政府的行政院長。譚延闿和家廚創(chuàng)立了“組庵湘菜”,代表菜有麻辣仔雞、湯泡肚、紅燒熊掌等。

  有人覺得,干的東西沒有鮮的東西好吃。實際上,有些東西并不適合鮮吃。比如,現(xiàn)在經(jīng)常賣鮮海參,海參其實最好是干的,再經(jīng)歷發(fā)的一個過程;還有人吃鮮貝,其實以前的人都吃干貝,還為此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叫瑤柱。無論是海參、鮑魚還是魚翅,要吃到最佳的口感必須是干的。

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魯迅也愛吃。上海的鄧云鄉(xiāng)先生寫過一本《魯迅與北京風土》,從魯迅日記里統(tǒng)計出他在北京的15年里去過65家餐館,幾乎把當時有名的餐館都吃了個遍。魯迅剛到北京時,住在南城的北半截胡同。當時,北半截胡同有一家飯館叫廣和居,以模仿宅門菜為主,魯迅就非常喜歡吃。

  魯迅的飲食以淮揚菜、江蘇菜和魯菜為主,同時也愛吃老派西餐。當時,北京西客站附近有一個西餐廳,魯迅去那吃的是比較高檔的一種套餐,北京人叫“份兒飯”:八毛錢可以吃一個頭盤、兩個主菜、一個湯,再加一個甜品尾食。

  民國以來,文化人對于菜品的創(chuàng)作以及私家菜的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深遠影響。魯迅常常光顧的廣和居,將宅門菜、官府菜融入菜品中。比如說潘魚,是當時國史館總纂潘炳年家的一道菜;江豆腐,是江太史家的豆腐做法。

  北京中山公園里的長美軒,有一道菜叫“馬先生湯”,一天只做10份,賣得非常好。馬先生是誰?就是教育家馬敘倫。這道菜就是清湯豆腐一碗,烹飪過程中加入火腿、香菌等好東西,用雞湯、鴨湯慢慢煨制,大約煨制一天時間。上菜的時候要去掉火腿、香菌,過濾掉雜質(zhì)和油。最后出來的是清湯豆腐,經(jīng)過了鮮美食材的培植,各種材料的鮮味已進入豆腐。這一道菜反映出中國文人在飲食上追求的返璞歸真。

  我曾經(jīng)寫過《說惡吃》,“惡吃”分成幾類:一種是吃不該吃的東西,如吃一些受到保護的野生動物;另一種是極度的浪費、奢華和擺闊,這種吃法也是為人所不齒的。中國傳統(tǒng)文人對待飲食的態(tài)度啟示我們,清雅的飲食環(huán)境、文明的飲食習(xí)慣是非常重要的。





上一篇:小品類氣泡水會是下一個大單品嗎?
下一篇:沒有了
  • 分類目錄
  • 軟文發(fā)布平臺
  • 勞務(wù)外包公司
  • 帆布水池
  • 運維開發(fā)網(wǎng)
  • 小程序開發(fā)
  • 淘寶優(yōu)惠券
  • IT新聞
  • 淘寶erp
  • 植物提取物網(wǎng)
  • 站長網(wǎng)
  • 源碼論壇
  • 激光打標機
  • 丹泊儀器
  • 礦山生態(tài)修復(fù)
  • 青島月子會所
  • 知識付費
  • 辦公家具
  • 呱呱贊小程序
  • 淄博java培訓(xùn)
  • 小程序開發(fā)
  • seo外包公司
  • 盈江新財網(wǎng)
  • 工程拍照軟件
  • 速賣通論壇
  • 極客網(wǎng)
  • 甘州文化網(wǎng)
  • 優(yōu)鞋論壇
  • 寧波小程序開發(fā)
  • 域名論壇
  • 微軟crm
  • andon系統(tǒng)
  • 鄭州網(wǎng)站建設(shè)
  • seo學(xué)習(xí)網(wǎng)
  • 奢侈品回收
  • 一對一輔導(dǎo)
  • 黑客視野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