┊文章閱讀:次
作者:龔進輝
據(jù)日本媒體日本經(jīng)濟新聞報道,中國共享單車企業(yè)ofo有意退出日本市場,這對屢陷收購傳聞、細小變動(如搬家、更換法人)容易被放大的ofo來說并不奇怪。
據(jù)悉,ofo于今年3月底進入日本市場,一個月內(nèi)相繼登陸旅游名城和歌山市、人口大市北九州市、日本“共享城市”大津市。不過,短短半年多過去,ofo便在上述三個城市萌生退意,令人唏噓不已。
事實上,這并非ofo首次撤出海外單個國家。今年7-8月,前途堪憂的ofo上演海外大撤退,一個多月內(nèi)被曝撤出或暫停部分業(yè)務的國家和地區(qū)至少有8個,包括印度、以色列、中東、澳大利亞、德國、美國、西班牙、韓國,而這一切均發(fā)生在ofo創(chuàng)始人戴威親自接管海外業(yè)務后,讓人大跌眼鏡。
連一把手都不能盤活ofo海外業(yè)務,反而節(jié)節(jié)敗退,換其他人操盤更加無計可施。當時,就有媒體猜測,韓國不會是ofo海外大撤退的終點,接下來這份名單可能還會加長,果不其然,日本成為ofo海外大撤退名單的最新成員。
在我看來,ofo收縮海外戰(zhàn)線,固然有擴張受阻的因素,但或許是ofo高層有意為之,目的是將重心轉向國內(nèi)大本營。不過,3個多月下來,ofo日常運營乏善可陳,反倒是成為各種版本收購案的主角。
盡管ofo一而再再而三辟謠,強調(diào)將堅持獨立發(fā)展,意在樹立自身堅挺的形象,但其身陷困境是不爭的事實,歸根結底是沒錢惹的禍。以當下ofo的市場表現(xiàn),幾乎不可能再獲得財務投資者青睞,只能向戰(zhàn)略投資者尋求幫助,即阿里、滴滴兩大股東。
不過,野心勃勃的阿里、滴滴都不是好應付的主,它們與ofo始終保持比較微妙的關系,忽遠忽近。我認為,在ofo發(fā)展方向上,阿里、滴滴與戴威存在難以調(diào)和的根本性矛盾,加上阿里、滴滴互不對付,于是形成了三角博弈的局面,從爭奪ofo控制權到左右ofo融資事宜。
眾所周知,戴威不會輕易放棄ofo控制權,這是他一直以來堅持的底線和原則,而阿里、滴滴投資ofo,本質(zhì)上是希望將ofo納入自身戰(zhàn)略版圖。
先說阿里,其勁敵騰訊投資摩拜后,阿里通過投資ofo來與之抗衡,說白了就是希望ofo站自己這邊,成為阿里系一員,另一目的是推廣支付寶,強化對壘微信支付的優(yōu)勢,因為高頻剛需的共享單車是推廣移動支付的最佳場景之一。
再說滴滴,2017年11月底,媒體曝出滴滴與ofo失和,起因是滴滴控制欲太強。此后,滴滴復活小藍單車、親自下場力推青桔單車,意在補齊短途出行這一短板,完善整個出行生態(tài),這意味著其與ofo從合作關系變成競合關系,是否疏遠有待商榷,至少不再向從前那樣親密。
值得注意的是,滴滴先于阿里投資ofo,戴威之所以引入阿里,除了看中其所帶來的資金和優(yōu)質(zhì)資源,還有深層次考量:希望借阿里之手來制衡強勢的滴滴。不過,他似乎想得過于理想化,阿里也不是省油的燈,加上后來行業(yè)格局的巨變,直接影響ofo、阿里、滴滴三角關系,戴威的如意算盤自然沒有打響。
今年3月,阿里持續(xù)加碼的哈羅單車(已更名“哈啰出行”)推出全國免押政策,成為其快速崛起的殺手锏。官方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哈羅單車日訂單量已突破2000萬單,超過ofo+摩拜總和。這意味著,當初阿里對ofo的期許在哈羅單車身上幾乎全部實現(xiàn),ofo也就不那么重要,當然也不會就此放棄。
1個月后,摩拜被美團點評收購震驚業(yè)界,滴滴首當其沖受到?jīng)_擊。此前,美團打車進入第二個城市上海,迅速拿下1/3市場份額讓滴滴緊張不已,其推出外賣業(yè)務來迎戰(zhàn)。而收購摩拜,代表美團點評出行版圖從網(wǎng)約車市場擴大到共享單車市場,這對滴滴來說是個不小的威脅。
按理來說,彼時滴滴最佳應對策略是盡快收購ofo,在網(wǎng)約車、共享單車市場全面狙擊美團點評。不過,其處境極其尷尬。一方面,自家青桔單車剛剛起步,尚不成氣候,難以與摩拜抗衡;另一方面,與ofo發(fā)生不愉快后,自己打起共享單車的主意,加深了彼此嫌隙,雙方重歸于好難度不小,收購更是無從談起。
其實,摩拜被美團點評收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虧損過于嚴重,盈利遙遙無期,成為投資人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,隨時都有資金鏈斷裂的可能。幾乎在同一時間,ofo危機也逐漸浮出水面,不僅大幅砍掉造車訂單,還拖欠多家供應商欠款。當然,ofo并沒有坐以待斃,而是展開積極自救。
ofo先后上線了車身廣告、App廣告、企業(yè)年卡,并新增信息流、小游戲業(yè)務,自我造血的每一步都在試圖加快盈利進程,目標是盈利1元。不過,幾個月下來,上述嘗試似乎效果并不佳,并未能助力其走出困境,相反輿論唱衰的聲音不斷涌現(xiàn),層出不窮的賣身傳聞就是最佳證明。
另外,滴滴與阿里的關系變化也值得關注。有人認為,阿里是滴滴投資人、擁有共同敵人美團點評,所以雙方關系緊密,可以在ofo董事會相安無事。我倒不這么認為,相安無事只是表象,兩大巨頭暗地里較勁頻繁上演,尤其在去年底、今年初爭奪ofo控制權上互不相讓,加上阿里旗下高德先后上線順風車、聚合叫車平臺“高德打車”,以及哈啰出行染指大出行市場,滴滴不可能不防。
總結下來,ofo、阿里、滴滴三角關系的現(xiàn)狀是:ofo各種自救措施沒有使生存環(huán)境得到明顯改善,依舊在艱難地續(xù)寫獨立發(fā)展的篇章;阿里選擇重倉哈羅單車,對ofo態(tài)度轉冷;滴滴一直不滿足于只是投資關系,希望收購ofo,而倔強的戴威就是不從,雙方陷入僵局;滴滴、阿里則互相防范,競爭大于合作,而且爭奪利益起來一點也不手軟。
在我看來,以ofo目前處境,被滴滴收購無疑是最佳出路,其需要滴滴的資金來續(xù)命,用途包括償還供應商欠款、支撐日常運營;滴滴則需要ofo的團隊、經(jīng)驗和一線城市的投放資格。雙方高度契合,而且收購也為ofo投資人提供了一個退出通道,可以開創(chuàng)三贏局面。
但事與愿違,時至今日,ofo、滴滴也沒有走到一起,而是繼續(xù)保持競合關系,短期內(nèi)看不到成為一家人的跡象。值得一提的是,盡管ofo負面纏身,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,小藍+青桔的體量與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。因此,嚴格意義來講,滴滴沒資格叫板ofo。至于合作,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,雙方合作沒有明顯進展,想象空間不大,甚至給人留下原地踏步的印象。
不難看出,ofo與滴滴關系讓人捉摸不定,既談不上競爭又合作前景不明,而隨著阿里逐漸押寶哈羅單車,對ofo的重視程度下降在所難免。一言以蔽之,當下ofo與滴滴、阿里的關系相當微妙,加上滴滴、阿里關系沒想象中和諧,想要在維護自身利益與滿足兩大戰(zhàn)略投資者各自訴求之間找到平衡點,難度非同小可,而一旦處理不好,對于苦苦掙扎的ofo顯然是不利的。
因此,關于ofo命運走向,外界十分好奇也是戴威反復思考的終極一問是:缺錢的ofo到底還能撐多久?換言之,ofo獨立發(fā)展之路還能走多遠?或許,等到ofo將要或真正命懸一線時,戴威才不得不改變自己固執(zhí)的想法,因為活著比控制權更重要。
Copyright @ 2013-2018 中國福建網(wǎng) 版權所有
聯(lián)系我們
免責聲明:本站為非營利性網(wǎng)站,部分圖片或文章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如果無意中對您的權益構成了侵犯,我們深表歉意,請您聯(lián)系,我們立即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