┊文章閱讀:次
導 讀
育人即育己,育人先育己,安頓好自己,爭取做一個有能力陪伴和支持孩子的人,并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安頓好自己
——我在中國教師報這15年
中國教師報記者 馬朝宏
我已經(jīng)40歲了,在即將步入中年的時候,借著報慶的光,有機會回望一下自己這平凡而又短暫的職業(yè)生涯,是一件不錯的事。否則,我不會有膽量寫“回憶錄”的。
出了大學的門,就來到了中國教育報刊社,參與《中國教師報》的前身——《中國教育資訊報》的籌備創(chuàng)刊工作,一直在北京市海淀區(qū)文慧園北路10號中國教育報刊社大樓的701辦公,轉(zhuǎn)眼17年過去了。
這樣簡單的工作履歷,按說生活該是一成不變的,弄不好就如一潭死水。但事實上,17年里,伴隨著中國教育的變革,中國教師報的發(fā)展始終“變”字當頭,尤其是近幾年來,歷經(jīng)數(shù)次的改版調(diào)整,除了報頭沒變,其他可能都變了,當然也包括人——創(chuàng)刊時的小伙伴只剩下4個了。跟隨著報紙發(fā)展的起起落落,在不可更改的皮囊之下,我的精神世界曾經(jīng)泛起不少驚濤駭浪,原來的我早已不見了蹤影。
從上小學開始,我一向成績好,各種考試,所向披靡。村小——鎮(zhèn)中——縣中,我所受的教育是標準的傳統(tǒng)應試教育。
多少年來,教科書就是我的世界。在教科書里,好人就是好人,壞人就是壞人,是就是是,非就是非,一切都是那樣明了,一切已然都是定局,沒有任何東西需要思考、批判、質(zhì)疑、反思,更不需要你去創(chuàng)造什么、改變什么,記住并且按照既定的規(guī)則去做就可以了。
所有的學習都圍繞著標準答案展開,因為考試就需要標準答案,有了它,就能得高分,沒有人關心你對什么感興趣,你自己怎樣思考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記住已然寫在教科書上的正確答案。
非常遺憾,在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,幾乎沒有一個老師讓我的視野拓展到教科書以外的領域,因為他們覺得,看被他們定義為“課外書”的讀物是罪過——于考試無益處。看什么書?聽老師講就是了。還記得當年上高中,我曾經(jīng)因為懷疑老師有道題講錯了,而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。
我的12年的中小學生活,教科書、作業(yè)、試卷、分數(shù)、獎狀等內(nèi)容扮演著重要角色,面對它們,我的感受、興趣、習慣、見解、理想、見識、愛好、特點幾乎被所有人都忽視了,包括我自己。
一間教室里,坐著幾十個人,其實只有一個腦子——很多時候老師也只是傳聲筒,傳的東西不知道來自誰的腦子。這樣的學習狀態(tài)下的成績,不代表更多的知識、開闊的眼界,也不代表思考能力和創(chuàng)造力,只有記憶和模仿,以及怎么去找到正確答案的技能。而伴隨著這個過程,我失去的是培養(yǎng)和鍛煉各種能力的機會,包括閱讀、寫作、批判、質(zhì)疑、反思能力,也包括自主、合作、探究能力,還包括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能力……這才是一個人生活所需要的。
真正的學習,必須啟動自己的大腦,更是一個理性地判斷、選擇、理解、構(gòu)建的創(chuàng)造過程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我上學那么多年,從來沒有發(fā)生過真正的學習,我所受的教育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。
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,是在大學期間。大學里沒有課后作業(yè),沒有老師的督促,考試也不再是寫出標準答案,而是要有自己的見解,分數(shù)不再那么重要。我發(fā)現(xiàn)有些同學跟我不一樣,他們見識廣,愛讀書,會學習,有想法,會選擇,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。
而出了校門走向社會,我發(fā)現(xiàn)社會對一個人的考量更是全方位的。成績一點也不重要,學校里學到的知識似乎都是沒用的。生活不是做題,做題容易模仿,但生活的模仿全部都是東施效顰,弄巧成拙——你不可能做誰,誰也不可能是你,你只能成為你自己,你的獨特,便是你的最大價值。
表面上看,我是一個傳統(tǒng)教育的得益者,因為我考上了名牌大學,但同時,又是受害者,因為我失去了自己。哪個更重要?有人認為是前者,這些人是傳統(tǒng)的應試教育的擁護者,為數(shù)眾多。
其實,應試教育沒有“成功者”和贏家,那些在考試重壓之下拼殺出來的學子,別以為考上大學就是成功,其實,你原本可以更優(yōu)秀,你的發(fā)展原本可以更全面,原本可以有更多的選擇。
這樣的切身體會促使我開始對當下的教育進行反思。利用工作的便利,我走進學校,走進教室,走近師生,以旁觀者的身份看教育,我看到了很多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堂,看到了鮮活的生命被囿于校園、教室、教材和練習冊中,我們的教育是那樣的遠離真實的世界,我知道在這樣的教育下出來的孩子將來會遭遇什么,對此我有切膚之痛。
我開始思考,教育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?開始反思考學、分數(shù)和真正的教育之間的聯(lián)系與區(qū)別。2003年,一篇《七中現(xiàn)象的遠慮與近憂》算是我對此反思的一個結(jié)果,在當時也引起了許多共鳴和強烈的社會反響。
這些年來,中國教師報與1600萬教師同行,力推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。這場變革從課堂教學改革出發(fā),主張從“教中心”走向“學中心”,從“教師主體”到“學生主體”,要求教者成為和學生平等的“學習者”,其最根本目的是促進“人”的成長與發(fā)展——真正的教育要從“尊重學生的已然存在”出發(fā),最終目標是讓每個人最大程度地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上得到個性化發(fā)展。
當我們提出學生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時,一些老師總是不以為然,總以為教育只有在“老師講學生聽”的方式下才可能實現(xiàn),認為讓學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師是不妥當?shù)?。其實,自我教育始終是人類獲取知識最主要的,而且也是最有成效的方式。孩子的知識獲取與能力培養(yǎng)也應參照這一方式。
校園里的“老師”和“學生”,一旦走出校園的門,他們都是一樣的人,他們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其他社會角色。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培養(yǎng)一個“好學生”“好孩子”,而是培養(yǎng)一個身體健康、人格健全、能力全面的面對未來世界的獨立的人。
假如這樣想,也許,教科書、作業(yè)、試卷、分數(shù)、獎狀等,這一切都不會那么重要了,而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、興趣、習慣、見解、理想、見識、愛好,特點……從這個意義上說,只有師生都把自己回歸到“人”的層面,教育才可能有好的效果。
老師不能安頓好自己,就會去折騰孩子。
當和學生發(fā)生了沖突和矛盾,好老師會反思:是我哪里做的不好、不對?教育,是師生雙方相互作用的過程,學生犯了錯,作為老師,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。所謂,學生的問題都是老師的問題,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,這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,他的行為是對你的行為的反應。
去年,我的孩子上小學了,對此的體會和理解更加深入。當按著這樣的原則要求和審視自己時,也許很多問題都會有另外的答案。比如說,孩子拒絕寫作業(yè)時,也許你不會那么計較和生氣;當孩子玩游戲時,你可以多一份理解和接納;當別人都在把孩子送往課外班時,你也許會淡定地給孩子更多玩耍的時間;當你得知孩子的分數(shù)并不高時,并不盲目地焦慮和擔心。因為,只要我確信,孩子的生命在正常的成長軌道中,那些外界的衡量標準都不必計較。
感謝中國教師報,讓我有機會重新成長一次,完善自己。育人即育己,育人先育己,安頓好自己,爭取做一個有能力陪伴和支持孩子的人,并和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和我的親愛的同事們以及教育同行共勉。
(來源:讀寫大隊)
大學生樂讀——讀書讀人讀世界!中國大學生讀書情感生活第一自媒體!沒有無聊的雞湯,直面當代大學生讀書情感生活的困惑。如果你有困惑,請關注大學生樂讀。大學生樂讀與您一起成長,從心靈到身體。更多內(nèi)容微信搜索大學生樂讀即可關注!
不會教孩子,就看新父母——新父母在線為閱讀量1.9億+的搜狐自媒體人孤煙直創(chuàng)辦,全國最有影響力的親子教育公眾號!新父母在線每天都會帶給你最有用的親子教育干貨!微信搜索新父母在線即可關注!
Copyright @ 2013-2018 中國福建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聯(lián)系我們
免責聲明:本站為非營利性網(wǎng)站,部分圖片或文章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如果無意中對您的權(quán)益構(gòu)成了侵犯,我們深表歉意,請您聯(lián)系,我們立即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