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福建網

當前位置:中國福建網 > 國內 > 正文

社交創(chuàng)業(yè)第二春又來了?

作者: 編輯 來源:互聯(lián)網 發(fā)布時間:2018-09-27

┊文章閱讀:

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
社交又熱了

和你說個笑話,創(chuàng)投圈里社交又開始火了,投資人又開始看社交了。

每一次,當投資圈開始哄抬社交的時候,我們都會聽到那些古老的論調:人們已經受不了微信了,人們正在逃離微信,年輕人怎么愿意和父母用同一個社交平臺呢?

果然,投資人們又開始說“2018年是一個社交大年”,甚至祭出了社交圍獵00后的說法。00后是該幸運還是可憐呢,大學校園還沒邁入,已經有一幫中年油膩大叔阿姨盯上你們了。當然就像以前一樣,00后多半渾然不覺,就如當年我們熱炒的95后社交產品、大多數(shù)95后并不知道一樣。

我們當然可以理解,在經濟不景氣、行情不好的大背景下,本身已經募資困難、朝不保夕的古典vc們只能去看一些反周期的生意,比如教育、內容、娛樂、社交。但是我們實在不能理解,每一次他們都拿年齡說事,真的不累嗎?我們名校海歸培養(yǎng)出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投資人們,已經這么不接地氣和沒有想象力了嗎?

16年以來,從o2o到共享單車,從無人貨架到新零售……在放言“社交早已無機會”之后,追風口的投資人們在碰了一鼻子灰之后,又回到了社交的原點上。

巧的是,此時確實有一些新的社交產品冒頭。

愛情銀行憑借簡單粗暴的“打卡一年送1000,忘記打卡交會費”模式,居然在蘋果商城霸榜多日,以致有人說這就是社交版的趣頭條;

子彈短信在老羅的“相聲”之后一夜爆火,dau幾天內竄到了60萬,立刻完成下一輪融資,子彈號的二維碼更是在朋友圈刷屏;

憑借7天情侶模式在校園里爆火的一周cp,dau已經達到了30萬,次日留存率50%;

主打社交智能匹配和高質量情感溝通的soul已經成了“當紅炸子雞”,數(shù)據(jù)和聲量持續(xù)見漲,陌生人說心里話的社區(qū)里,各種UGC分秒更新。

社交第二春,真的來了?別唱多得太早,小心打臉。

代際社交為什么不靠譜?

前幾年,資本渲染90后社交。后來,資本渲染95后社交。今天,資本開始渲染00后社交了。

結果就是那么多年,年輕人還在qq和微信上,陌生人用的也是陌陌探探,中國版的snapchat幾乎從來沒有出現(xiàn)過。是不是過兩年,又要渲染05后社交呢?

這樣的套路,如果不是蠢,就真的是壞了。

代際社交為什么不靠譜?說白了就是因為兩個原因:

  • 對中國人來說,真正的差異從來不是代溝,而是階層和圈子的分化

從80后到90后到00后,哪一代沒有一線城市媽寶男和小鎮(zhèn)青年呢?哪一代年輕人沒有二次元和非主流呢?哪一個班級沒有熱血模范生和腦殘小混混呢?這種物以類聚人以群分,恐怕遠遠超過了“代際”。

總有人喜歡突出年輕人的差異性,仿佛年輕人都是離經叛道的妖魔鬼怪,其實深入接觸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大多數(shù)人其實和我們差不多,也根本沒有什么一致的標新立異。

事實上,過去崛起的社交社區(qū),從知乎到豆瓣,從快手到陌陌,又有多少是因為年齡呢?更多的劃分點是真實深切的“裂痕”,城市、階層、圈子。

  • 代際的特殊性,永遠具有極強的時效性

每一代人,都會覺得下一代年輕人不可救藥、垮掉腦殘。每一代年輕人,也都覺得上一代不可理喻、保守頑固。青春期的中二、叛逆和不成熟,確實會產生很多特殊的社交現(xiàn)象和社交潮流,而且也確實時間多、無聊、社交熱情高。

但是僅僅抓住這些太不靠譜了,沒過幾年年輕人長大了懂事了,就會覺得自己當年蠢斃了,恨不得立刻抹去過去的一切。

潮流潮流,總是很快就要過氣的。抓住代際潮流的產品往往有一個好,就是一段時間忽然就火了,而外界根本就看不懂它為什么火,上面的年輕人說的都啥呀。這時候創(chuàng)業(yè)者和投資人就可以逼格滿滿地出來忽悠接盤俠了:“那是因為你們不懂年輕人呀,我們懂呀,趕緊跟著投吧!”

中國不是沒有自己的snapchat,qq就是中國的snachat,是年輕人避開父母的自留地,有了qq這個故事其實已經提前結束了。

子彈短信走不通

“代際”的故事不靠譜,但是熟人社交的故事就能講得通?子彈短信風頭是很勁,但是以目前的產品形態(tài)來看,動搖微信基本上是想多了,連切分一塊蛋糕都難。

產品學講了那么多年,大家創(chuàng)投著創(chuàng)投著就忘了,vc還是要多讀書啊。剛需痛點,剛需痛點,講了這么多年,子彈短信的“語音文字同步發(fā)”交互再666,又能解決多少微信的問題呢?換句話說,微信的用戶真的已經懶到打個字或者聽個語音都痛不欲生了嗎?如果不是,這叫什么剛需痛點呢?

講了那么多年“不要忽略五環(huán)以外沉默的大多數(shù)”,搞到最后大家還是在自娛自樂。一段時間內子彈短信在你朋友圈瘋狂刷屏了?拜托,你的朋友圈里本來就都是投資人、創(chuàng)業(yè)者和互聯(lián)網人群好不好?

要我看,子彈短信大體就是:

網易云信+訊飛語音+陌陌背景+老羅相聲+幣圈色群+同行參觀+可賣阿里=子彈短信+1.5億。

還是那個比較:子彈短信的效率,和讓自己的關系鏈(幾百幾千好友)一起轉移的成本,誰更高?后者更高,您可就別想了。

熟人社交走不通,那么陌生人呢?

萬水千山總是約

前段時間,滴滴順風車殺人案事件發(fā)生,滴滴陷入輿論漩渦中。緊接著,順風車的產品經理被拉出來祭旗了,因為她說順風車是一個適合社交的sexy的空間,結果被大家口誅筆伐。

人們的憤怒可以理解,但令人不能理解的是,很多跟著罵的居然是互聯(lián)網同行,甚至有的就是產品經理,自己做的也是社交。

要知道在此之前,當uber剛剛引進的時候,那端充滿性暗示(豪車上高富帥和美女的社交)的廣告,可是讓無數(shù)同行拍手叫好。他們不是一直嚷嚷著,打敗陌陌的,不是另一個陌陌,而是uber嗎?

怎么今天uber變成了順風車,就畫風大轉,難道因為覺得順風車就是黑車便宜貨嗎?

當然以上言論絕不是為滴滴順風車洗地,順風車從一開始就沒被大家當作過社交產品,只不過是“便宜版的滴滴”。

如果一定要將其理解為社交產品,那么最大的問題就是汽車的半封閉性讓不安全大幅度提升。仔細想想,讓女生搭陌生男人的車,和去他開的房間本質沒有太大區(qū)別,只是程度不同。

所以,這怎么可能理解為社交呢?那是不是快遞員也可以快遞社交,做家教的可以家教社交……再sexy也是營銷策略,被拿來當真也是醉了。

但是這帶來了一種思考:如果我們把社交比做一個商品,那么最大的問題就是,如何抓住陌生人群的需求“最大公約數(shù)”,并提供最高效率的通用方案。

但是這一點很難,陌生人的社交本身就是一件“非標”的事情,很難有統(tǒng)一的動機,可能因為興趣,可能因為性,可能因為商業(yè)合作,可能因為名聲,可能就是偶遇傾吐……

這個問題在(半)熟人社交那里不存在,需求的最大公約數(shù)就是溝通聯(lián)系,所以im、群、朋友圈、語音……就是通用方案。

如果一定要在陌生社交中間找一個最大概率,那么中國人的陌生社交,最大的公約數(shù)應該就是“兩性”了,結果我們看見了,陌生社交歷史上最大的成功者是陌陌,雖然今天的陌陌其實已經是直播而非社交平臺了。

中國的兩性陌生社交,又面臨著一對基本矛盾,那就是存在著大量的兩種人:

一種,是想要免費騙炮、且一炮就走人、幻想遇到白富美的屌絲男生。

另一種,是想要貪便宜賺快錢、被屌絲追捧而不付出、同時篩選出高富帥或長期ATM的女生。

這樣一對人在一起,構成了一個基本矛盾,且一直不得解決。無論是陌陌的附近搭訕,還是探探的翻牌子,還是各種各樣變著花樣兒約的產品,最終都一定會在這組矛盾中痛不欲生、用戶流失。

因為這個基本矛盾一直下去,平臺生態(tài)就會崩壞,不是變成性交易平臺,就是變成詐騙平臺,或者引發(fā)巨大的安全隱患。

可能有人要說,你太極端了,我就不是這樣,我的朋友也不是。很遺憾,我說的是基本面是大概率是主流,我自己也不是這樣,可我要以自己的狀態(tài)去類推14億人的基本面,未免太自戀了。你個裝逼的半中產拿自己的圈子去理解大多數(shù),未免也太可笑了。

做生意,就是要抓住基本面大概率和主流,而不是看一個個例外講有趣的小故事,否則就不適合做產品經理,更不能當老板。

那么中國的基本面,不是興趣情懷加消費升級,而是屌絲經濟、消費降級和偽中產裝逼。也許前者常常在創(chuàng)投圈的朋友圈出現(xiàn),但是后者卻是沉默的大多數(shù)。

沉默的大多數(shù),不是琴棋書畫詩酒花或者葡萄美酒夜光杯,而是年輕人就要吃吃喝喝、簡單粗暴、混一天是一天。

就算“兩性”是陌生人的需求最大公約數(shù),那么解決這一需求的通用方案、標準化產品又在哪里呢?

事實上,中國人的兩性交往復雜多樣、千差萬別,有喜歡立牌坊含蓄彎彎繞的,有喜歡直接不浪費時間的,有走腎走心看對眼就行的,也有精打細算追求金錢利益的。結果就是,我們的社交產品總是沒法做好區(qū)隔匹配,也不能因人而異,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體驗總體糟糕。

對于兩性陌生社交來說,一個基本疑難是遇到對方能不能問約嗎,問了搞不好立刻被投訴,不問很可能是浪費了正有此意的對方的時間,讓對方嫌棄沒有男人味。

“人少”的紅利

前段時間,年輕人的社區(qū)流行“一星”現(xiàn)象。典型的比如最右,這個年輕人社區(qū)的死忠用戶們,會特地到蘋果商城給最右打1星。原因是,這里是一個純粹的空間,不想讓太多人知道和進來,會破壞這里的氛圍。

這樣的社區(qū)其實很多,這些年里走馬燈似的冒出不少,當投資經理們津津樂道一罐們的高逼格時,我想問你還記得當年大明湖畔的same嗎?

事實上,個性社區(qū)非常容易形成一種假象,因為一開始沒有花多少成本,很快就獲得了規(guī)模不錯的用戶,而且活躍和粘性都不錯。那么喜歡精打細算的vc人們會想,這點成本已經取得這個成績了,如果再投個十倍的資金進來,沒準就百萬千萬日活了,到時候一賣……

然而事實一次又一次地打臉,這些產品可觀的獲客成本、留存和活躍恰恰是因為“人少的紅利”。而一旦人多起來,原有的氛圍就會破壞,不同特征的用戶就會“互相傷害”,結果非但沒有形成規(guī)模網絡效應(人越多、獲客越容易),反而邊際效益遞減、邊際成本遞增。

人少的時候,社交關系簡單可控,很容易有同類人群的“通用方案”,但是人多呢,前面說的問題紛紛涌現(xiàn)了。

一個典型的代表就是same,曾幾何時這是一顆年輕人社交的明珠、逼格版的貼吧,連馬化騰都表示看不懂但未來感很強。same剛開始保持了非常好的活躍、留存和社區(qū)氛圍,一度是孤獨癥患者的樂園,和一般人看不懂的約炮神器。

same有不同的頻道和星球,于是創(chuàng)始人開始計劃著給她加入更多的功能以滿足更多的用戶需求。但是問題就在這時候出現(xiàn)了,當same投入千萬在qq空間和微博大推“我拍你畫”功能之后,短期內海量用戶開始涌入。

但是社區(qū)氛圍就在此時崩壞:用戶根本不知道也不管這里是做什么的,他們只是不停地po自拍,然后自拍失控地出現(xiàn)在各個頻道……原有的用戶開始離開,這激進的突擊成了最后一搏。

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社交產品,匿名、文藝、年輕人、版塊星球、看不懂……無一不透著當年same剛起來時的氣質,這是一線城市投資人們趨之若鶩的逼格,只不過這時還在上升期,same后期的問題還沒有在這里復現(xiàn)。

歷史的悲劇常常是相似的,人們最大的毛病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痛。

最后的期冀

世代社交很扯淡,熟人社交沒機會,陌生社交生態(tài)崩,個性社區(qū)不能大,反周期的社交真的沒機會了嗎?

機會肯定是有。盡管這些年里,宅腐喪文化橫行,直播和游戲的泛濫讓人們的陌生社交熱情逐漸降低,人們寧可看手機上的女神,也懶得冒險見陌生的女生……但是,陌生社交的需求總還在,而另一方面,確實前面羅列的解決方案都不太行,至今這個需求沒有很好的解決。

低成本、高質量的陌生社交體驗,這個東西人們一直心懷期望、始終不得,不要告訴我陌陌探探真的滿足了你。誰不渴望艷遇和不期而遇呢,但絕不是和“約嗎”的直男或酒托微商。

需求擺在哪,現(xiàn)有方案沒解決,這就是明確的機會。

排除掉不靠譜后,路線反而變得清晰。對于陌生社交,正確的解法或許就是:從男女出發(fā),不同的圈層,個性化方案,社交圈矩陣,借力小程序。

其一,陌生社交不應該回避男女之間的兩性吸引,因為這是需求的最大公約數(shù),甚至是諸多表層需求背后的深層動機。荷爾蒙的發(fā)酵永遠是隱秘微妙有趣的事情,從soul中陌生人的心靈溝通,到一周cp里的嘗試談戀愛,再到愛情銀行里皮配的情侶關系,最穩(wěn)定明確的吸引力始終是異性,表現(xiàn)卻各不相同。

其二,與其劃分年齡、職業(yè)、地理之類的圈層,講什么年輕人社交的不靠譜故事,不如更多立足于人們的圈層,畢竟圈層的差距已經遠遠超過代溝。所以同樣是兩性的吸引,有喜歡直接不口嗨的,有喜歡含蓄講故事的,有喜歡一對一聊天的,有喜歡群聊偷偷撩的……、

比如一周cp用戀愛游戲的玩法吸引了大量高顏值女性,填補了陌生人社交方式的一個空白;soul這樣的產品通過算法推薦,把不同的人群區(qū)隔開來,就免于雞同鴨講的騷擾,弱化頭像和位置的定位,適合做微信朋友圈的補充;愛情銀行不懼羊毛黨,用錢一上來給了個每天相處的理由,不論是否足夠強。

其三,永遠記住沒有通用方案,要找不同圈層的個性化方案。學生群體有時間、喜歡玩游戲、討厭社交壓力、談戀愛總想先試一試,那么一周cp這種就是非常個性化的方案。對于喜歡溝通的人群呢,狼人殺、劇本殺甚至辯論游戲都是很好的選擇。而對于孤獨寂寞的人群,需要soul這樣深夜說心里話的地方。

其四,如果一種方案只能打下一個圈層,那么公司想要做大,或許就應該通過自主孵化或并購來做矩陣。比如陌陌平臺最適合宅男,那么他就收購了女生最喜歡的探探,兩者互為矩陣互相導流效果就很好。

其五,別老想著app,小程序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但鑒于微信小程序的恐怖管制(讓我們?yōu)椴煌1幌录艿纳缃恍〕绦騻兡В┮约拔⑿艑ζ渌缃坏牟籧are,我建議把目光放遠一些。比如百度和頭條正在推出的小程序平臺,一來二者更需要社交關系鏈但一直做的不好(自身基因),二來二者都擁有持續(xù)的用戶流量時間,三來二者積累了豐富的用戶興趣數(shù)據(jù),這三點的結合或許會發(fā)酵出不錯的東西。

當然,不論在哪里獲得流量,一旦發(fā)展成熟,最終還是要導回到自己的app上,這一點極難成功,要像一周cp、soul這樣給出足夠的誘餌和充分的場景。

社交的第二春有沒有到?無所謂,做社交的人永遠是膽子最大的人,心靈一直活在春天里。(本文首發(fā)鈦媒體)

【鈦媒體作者介紹:作者張俊,上海帥醒創(chuàng)始人,專注社交傳播、事件營銷、商業(yè)預測分析和產品開發(fā),公眾號阿辯論(ID:bianlunlove),個人微信13385698365。】

  • 新浪新聞
  • 百度搜索
  • 搜狗搜索
  • 京東商城
  • 企業(yè)慧聰
  • 新浪科技
  • 科技訊
  • 鵪鶉蛋價格
  • 唯美圖片